
202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体系(B-Ready),“办理破产”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一级评价指标。上海作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唯一的专家调查样本城市,为更好对标新的评价体系,于2024年初印发《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出,要“研究探索庭外重组市场化支撑机制”。
在此背景下,9月25日,第八届北外滩律师行业管理与发展论坛在上海北外滩金茂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庭外重组生态圈的构建”为主题,汇聚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地方法院、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重组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及企业界的百余名专家,共同探讨庭外重组的机制创新与生态协同。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副部级专职委员杜万华表示,庭外重组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实现早期介入和高效纾困。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庭庭长徐子良则结合上海实践,指出需加强庭外重组与司法程序的衔接,为其提供更稳定的制度预期。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杨忠孝在以“论庭外重组的促进”为题的发言中,系统论述了促进庭外重组所需的制度环境。他提出,应从政策激励、程序保障、服务供给三个层面共同发力,通过建立标准化协商规则、提供财税支持、培育专业中介市场,有效降低重组成本小散配资,提升庭外和解的成功率。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庭负责人徐劲草则聚焦于庭外重组与企业临近破产管理层特别义务。她结合审判实例指出,企业在陷入财务困境前后,其董事、高管负有谨慎管理、避免损失扩大、优先考虑债权人利益的特别义务。这一义务的明确与落实,是确保庭外重组谈判诚信进行、防止资产不当流失的重要法律前提。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陆晓燕博士在“立审执破配合机制研究”中,提出了构建内部协同的司法保障体系。她强调,法院内部应打破“立、审、执、破”各环节的流程壁垒,建立信息共享、程序识别、效力衔接的联动机制,为庭外重组协议的可执行性提供司法背书,使其成果能顺畅转化为正式重整计划或执行依据。
在两场圆桌论坛上,专家认为,“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是庭外重组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其中自愿协商、信息透明、利益平衡是关键准则。针对当前存在的“信息孤岛”和标准不一问题,各地中心倡议建立全国性的庭外重组协作网络,推动案例共享、规则互认与业务协同。在跨境重组方面,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与涉外法律服务网络对接,助力中国企业跨境债务化解。

虹口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之一,同时也正依托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法律服务高地,充足的资本市场和坚实的法治保障为虹口推动企业庭外重组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在虹口区司法局的积极推动下,“探索企业庭外重组新模式”作为一项自主探索举措写入《上海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方案》。
作为上海首个由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困境主体再生服务平台,2024年1月22日,在“构建特殊资产统一大市场研讨会”上,“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首次揭牌亮相,并于2025年3月,完成全国首例以协作备忘录为依托、将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进行机制化衔接的庭外重组项目,该项目也已正式经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
2025年5月,中心更是携手商事调解组织完成本市首批涉案标的达10亿元的破产衍生案件,为困境企业提供从庭外到庭内全阶段的“救治”方案。依托北外滩区域集聚的金融和法律资源,中心将助力北外滩成为特殊资产统一大市场创新发展的最佳“试验田”和先行实践区,树立全国庭外重组的示范标杆。
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理事长洪志华表示小散配资,本次论坛清晰勾勒出庭外重组生态圈“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建设路径。构建良好的庭外重组生态圈,是一项创新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未来,北外滩平台将继续推动政策衔接、标准共建与人才培育,让庭外重组真正成为企业价值再造的“先行区”。
富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